发布日期:2025-06-24 01:40 点击次数:133
图片
01、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又扎心的现象父母一辈子都在等子女感激自己“养大了你”,而子女一辈子却在等父母说一句“对不起”。
在新一季《是妈妈是女儿2》里,李嘉格和她母亲薄永霞的关系,就赤裸裸地呈现了这个撕裂。
一个用尽全力表达自己,一个却始终拒绝聆听。一个在“等我妈哪怕心疼我一次”,一个在“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还想怎样”。
整段对话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只有两个在情绪回音壁里自说自话的人。
镜头里,李嘉格声泪俱下地说:“我太累了”“我希望你别总让我再努力”“我真的很想放松一下”。
可她母亲的回应是——完全听不进去,只在原有轨道上继续加压、否定、转移。
她不愿听,也不愿改,只想女儿理解她的苦、认她的付出、承她的功劳。
在她看来,“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就该感激我”,而不是反过来质问她的方式是否伤人。
可李嘉格想要的,是一句最简单的安慰:“你辛苦了。”
就是这一句,几十年都没等到。
这,何尝不是我们太多人和原生家庭之间的真实状态?
02、为什么父母那么难说一句“对不起”?
因为在他们眼里,“我是养育者,我付出多,我天然站在道德高位”。
他们习惯了“以孩子为荣”,却难以接受“让孩子受伤”;他们可以无数次说“我当年多难”,却说不出口一句“我是不是哪做得不好”。
尤其像李嘉格妈妈这样的父母,不是没有情感,而是情感过于复杂又未经梳理,最后全变成了控制和执念。
她一边心疼女儿太累,一边又催促女儿“要努力”“要争气”;她嘴上说“我是为你好”,骨子里却在“我要赢”“你得听我的”。
说白了,她不是没爱,而是爱的表达方式混杂了太多焦虑、愤怒和恐惧。
她怕女儿“飞远了”,就用对抗世界的姿态,把女儿牢牢捆住;她怕自己“输掉人生”,就拿女儿当旗帜冲锋陷阵。
在这种心理底层结构里,“道歉”就意味着承认失败、暴露弱点、降低身份,这与他们“作为父母的尊严感”严重冲突。
所以,道歉难,认错更难。
但最苦的,是孩子。
03、有时候妈妈就是没有能力听懂
李嘉格说:“我不是不愿意努力,但我希望你能看见我已经很努力了。”
她讲这句话时,是哭的,是委屈的,是一次次地“撞南墙”的声音。
她不是没说清楚,而是说再清楚也没用。
因为她妈妈根本不听,她妈妈脑海里只循环一件事:
“我女儿是不是要背叛我、站在别人那一边去了?”
你看,当她得知李嘉格和婆婆处得不错时,第一反应不是开心,而是敌意。
不是鼓励,而是打压。
不是祝福,而是干预。
这种情绪不是偶然,是习惯性地放大对外界的敌意,从而稳固与女儿的“牢固战线”。
她要的是一个站在她身后、听她指令、理解她辛苦的小棉袄,不是一个有边界、有自我、会说“不”的成年人。
她在这个母女关系里,没意识到女儿早已长大成人,还是在用“孩子就该听话”的剧本不断上演同一套情节。
可李嘉格变了。
她觉醒了,她说出了自己不堪重负的感受,她表达了自己的不被看见。
但可惜,她妈妈,没有能力听懂。
04、最治愈的方式,不是等一句父母的“我错了”,而是你终于放过自己了
在很多家庭里,孩子从小就背负着“感恩”两个字。
要体谅父母的不容易、要理解父母的苦心、要听话懂事。
可是谁来理解孩子的心声?谁来体谅孩子也有委屈、也有无助?
那些从来没有被听进去的情绪,慢慢就变成了隐形的伤口,一碰就疼。
就像李嘉格,她已经不是那个一味忍耐的女儿了。
她开始想要“索取”爱——想被看见、想被安慰、想被回应。
她甚至开始意识到:她一直在母亲那里当“情绪垃圾桶”,现在不想当了。
这本该是好的开始,意味着她在慢慢建立起自己的边界。
但若她还在执着于“等妈妈说一句对不起”、“等妈妈有一天终于懂我”,她就还没真正脱离伤害。
因为她没看到最重要的一点: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懂你,不是所有的关系都能修复,也不是所有的伤口都能换来道歉。
最治愈的方式,不是等一句“我错了”,而是你终于放过自己了。
05、梅娘说:李嘉格的痛,不是源于母亲不爱她,而是她太执着于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她不甘心,为什么别人的妈妈都能说“对不起”,她的妈妈却只能一味输出控制与打压。
可我们终究要明白一件事:
有些父母的确付出了养育,但他们也真的无法提供情绪价值;他们也有伤,但他们从来不处理,只把痛一代代传递。
你不是不够好,你只是背了太久别人的执念。
别再等他们道歉了,别再想他们改变了。把爱要回来,是重要的,但先要的是:把自己还给自己。
愿你不再执着于证明自己,愿你不再在“讨爱”中委屈自己。
从今以后,不感激不该感激的付出,也不再等不可能来的那句“对不起”。
你已经够好了,只需要学会——从他们的故事里,抽身出来。
这才是你和命运真正的和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